English

道德的阴影

1999-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赵汀阳 我有话说

作为一本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著作,E·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译本,1998)这本书在理论上似乎不算突出,但它却非常突出地点明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潜台词,这正是我为什么对它感兴趣的原因。

我们知道,精神分析对医学和文化运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心理学本身的影响,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精神分析对于主流心理学来说至多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对于文化运动来说则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解放,因此精神分析更像是思想而不是学术。我们同样熟知,精神分析对文化的影响特别地表现为对艺术的刺激。艺术家们,天生敏感而压抑,特别适合于在精神分析那里发现许多可表达的主题。当艺术家们在精神分析的鼓舞下去反对所有冠冕堂皇的东西时,其实就已经不难意识到精神分析的关键潜台词:轻松的、富于生命力的或健康的心理与那种有效维持社会规范状态的伦理至少是部分矛盾的,而且在许多时候是强烈冲突的。从根本上说,精神分析挑战的从来就不是心理学而是伦理学。诺依曼几乎就要把这一点直接说出来了,不管他这本书是否给出了足够有力的理论,他的努力已经有着明显的意义。

诺依曼的基本想法是,我们的“旧道德”是一种片面的道德,它只承认理想化了的“完美的”道德原则,只承认所谓的良心,而良心实际上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了的社会权威,根本不是人们内心真正的“声音”,或者说,良心是假装的“声音”,这种假装的“声音”压倒了真正的“声音”,结果就造成不健康心理。由于忽视和回避了人人具有的邪恶,或者说心理的“阴影”部分,因此人们不敢正视自己的邪恶,同时为了证明自己好象是正义的,就不得不通过“替罪羊心理学”毫无道理地把某些与自己不和的他人假定为邪恶的,从而就好象有了正当理由去迫害别人,发泄自己的邪恶,而这种把自己的邪恶投射给他人的做法恰恰是邪恶的。由此不难发现为什么冠冕堂皇的旧道德反而在事实上一直制造着大量的邪恶。诺依曼以人类心理的真实情况为根据打击了伪装为良心的集体主义伦理。

那么,诺依曼的正面建议是什么样的?他要求一种基于对人性的全面理解和接受的道德,所谓新道德,就是说,人们必须全面正视自己,知道自己有善恶两面,这样就能够改善自身,又能够宽恕别人的罪恶,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获得完整的人格,诸如此类。可以发现,这些建议相当空洞无力。这并不奇怪,批评永远是有力的,建设永远显得微不足道。尤其诺依曼这本书写于40年代,假如他看到今天的情况,也许就不会这么乐观。正如人们注意到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从完美的角度去要求人,人们对有缺陷的人性和各自的道德缺点都采取“理解”的态度,但是这种理解似乎并没有明显增进人们之间的善意。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当互相理解减弱了道德迫害的狂热,可是同时也削弱了人之间的互相兴趣和热情,就是说,人们互相理解了,但理解意味着所有人的平凡化,意味着神秘感、特别感动和特别震惊的消解,也就不再互相关心。如果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就什么都可以漠视。消除了恨,爱的分量就减弱,不再变态,就不再有力度。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怀念理想主义,而明明知道理想主义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是那些表面的自欺欺人的理性理由或很学术的理由,而是非理性的冲动——对精神力度的渴望。毫无疑问,我并不想为旧道德辩护,而只是指出,我们确实需要有某种新道德,但目前还没有把握肯定新道德是什么样的,首先需要的是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道德问题属于那种“千头万绪”的复杂问题。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都是千头万绪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一个问题同时意味着不得不去发现和思考所有问题,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它无权拒绝其它问题对它的干涉,不得不承受所有问题的压力和挑战,它就是个哲学问题。这正是哲学问题为什么总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而哲学问题的意义根本就不在于得到解决和结论,而在于保持“成问题”的力度从而刺激人类思想的想象力。回避思想的哲学化就等于把问题简单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